为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,提升青年教师思政课教学素养,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分享。2025年3月12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厚德楼210教室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,为青年教师搭建了展现风采、交流互鉴的优质平台。本次大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彦清主持,刘广东院长、孙鸿文副院长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参加此次活动。
大会伊始,刘彦清院长深情致辞,强调青年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关键作用,鼓励他们大胆创新、积极探索,以青春活力为思政课堂注入新鲜血液,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,为学院发展和思政教育事业添砖加瓦。
本次青年教师展示活动共有7名青年教师参与。青年教师们各展所长,以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、活泼多元的教学方法,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生动的课堂内容。充分展现了思政课的思想性、理论性与针对性。
王文昊老师利用“国内外宗教问题”为切入点,引出本节课的主题“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”,强调政治解放并不等于宗教的解放,政治解放并不等于人的解放两方面内容。生动诠释了青年学生要进一步坚定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,为解放全人类,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的人生理想。
付新宇老师通过问题引入的方式,生动地展开了本节课的主题“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”。她通过国货品牌这一线索将整节课堂串联起来,环环相扣。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,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,为学生打开了哲学的思考大门。
李坤老师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“职场的面试礼仪”,她凭借活泼有趣的风格,将面试礼仪讲解得生动透彻。从面试前的准备到面试过程中及面试结束后的礼仪细节被一一拆解。她强调“面试是职场的首道关卡,面试礼仪则是通关密码”通过课堂展示,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面试礼仪的重要性。
杨璐琪老师通过回顾复习法导入本节课的主题“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”。她借助丰富的史料、生动的案例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争史徐徐展开。从三元里人民抗英的众志成城到义和团运动的英勇无畏。一个个故事扣人心弦。通过巧妙地设计提问,学生们积极互动,深刻理解了民族精神与抗争意义。
潘立建老师通过分析四个错误观点巧妙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——“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”。他运用丰富的多媒体素材,从历史故事到现实成就,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漫长历程,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当代的深刻内涵,使学生们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。
张晓莉老师通过简洁明了的思维导图引入本节课的主题“辩证法的理论”,她褪去理论的枯燥,将“矛盾”这一晦涩难懂的概念生活化,拿生活中的现象举例,引导学生明白矛盾无处不在。她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,激发了学生们对于辩证法的思考。
张舒涵老师的授课主题是“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”。她巧妙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,从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到当下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,深入剖析了党的政治建设所发挥的引领作用。她的课堂氛围活泼有趣,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。
现场评委对七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展示进行了点评。他们整体评价了七位青年教师的表现,对于教资教态、教学模式、课程框架等方面表示赞赏,同时提出了优化重难点设计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意识、案例与内容对标、注重理论凝练等具体建议。
刘广东院长进行深刻总结,他对七位青年教师教学态度、个人素养、教学热情表示肯定。同时也提出了殷切期望,希望新入职青年教师要继续提高教学基本功、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、增加授课的理论厚度和深度。期待他们今后更加精彩地表现!
本次展示大会不仅是青年教师个人风采的展示,更是学院教学理念与成果的集中呈现。它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成长的阶梯,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合作,激发了他们投身思政教育事业的热情与决心。同时,也为学院教学改革和发展积累了经验,指明了方向。
未来,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搭建更多交流平台,助力青年教师成长。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,学院将不断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,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亮更多学子前行的道路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教育力量。